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

武衛政:如何回應環保質疑


如今,城鄉居民越來越看重身邊的環境質量。如果喝不上干凈的水,呼吸不到清潔的空氣,吃不上放心的食品,人們就要質疑政府和環保部門是不是隱瞞信息,是不是袒護污染企業。并非所有的地方都能有效回應群眾的環保質疑。相比之下,浙江省嘉興市的回應亮點頗多。嘉興市的城北地區,幾個居民區毗鄰工業園區,園區的企業有什么動靜,居民非常關心。今年1019日,環保局對一家制革企業的新建項目進行現場環保竣工驗收,3位居民代表也參加了。

業要新上項目,居民是怎么知道的?回答是看了公示。居民代表參加環保驗收,能看出門道嗎?他們自有辦法。代表們對企業老板說,你們環保是不是合格,我們的評價標準很簡單,用鼻子聞沒有氣味,我們就沒意見。讓人們知情,請群眾評判,為企業解難,解決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,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,正是嘉興回應環保質疑的基本策略。

讓人們知情
及時、充分地公開環境信息,與市民坦誠交流
今年發生的一次污染事件,讓嘉興市環保局局長章劍經歷了一次艱難的選擇:是任由群眾質疑,還是及時公開真相?224日晚,嘉興市幾個市、區相繼有群眾投訴臭氣污染。污染物是什么倒是很快搞清楚了,污染源在哪里卻遲遲沒有結果。25日凌晨兩點多鐘,章劍從排查現場回到辦公室,發現網上有不少質疑,“查到了不敢報”、“全市人民都在看著環保局給個交代”等說法尤其刺眼。

猶豫之后,章劍選擇公開。他從凌晨3點開始連續發出13條微博,“直播”事件進展情況。第二天上午,環保局向社會通報了監測結果和最新排查情況。緊接著,排查人員在上海郊區某個化工廢料加工廠發現涉嫌污染源。經過認真分析和確定,市政府於當晚正式公布了調查結果。

事實證明,這一涉及范圍廣、持續時間長、群眾反響大的污染事件得以妥善解決,與及時公開信息密切相關。“我還是相信公開會讓老百姓安心,公開才能顯示政府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。不公開就是失職。”章劍說,“現在信息傳播渠道多、速度快,遮遮掩掩和拖延、回避的做法,既影響政府的公信力,也會使謠言進一步蔓延。”

有此認識,嘉興環保的信息公開在平時更是平臺多、內容多、互動多。除了通過報紙、電視、廣播等傳統媒體定期發布大氣環境質量狀況、環境信用企業和違法較重企業名單,環保部門還要求企業公開信息。比如,嘉善縣天凝鎮的20多家印染企業,都把污水進入管網前的排放口由廠區移到圍墻外,稱作“陽光排放口”,接受群眾監督。

市環保局全面改版對外門戶網站,新增“市民檢查團”、“環保志愿者在行動”、“12369網上投訴中心”、“環保專家服務團網上咨詢”、“公眾滿意度在線調查”等互動欄目。加上嘉興環保手機周報、嘉興在線論壇的“環保視角”、新浪網的嘉興環保微群,市民上網投訴、點評和咨詢更加方便。去年9月,有人在網上發了一封《致嘉興市環保局局長章劍的公開信》,表明對環保局最近幾年來的工作“總體非常不滿意”。這一公開批評很快得到回應。10 月,市環保局各處室負責人與嘉興在線的23位網友面對面座談,章劍的開場白直截了當:今天我們是來聽批評的,有什么意見都可以說。

市民萬加華參加了那次座談。“網友們在會上出了氣,也提了不少建議。”萬加華說他建議環保局在網上開個窗口,多跟市民交流,沒想到第二天嘉興在線的“環保視角”就開通了。“就沖這一點,我覺得環保局不是作秀,是在做事。”

請群眾評判
環保審批、驗收、處罰,市民代表都有話語權
公開信息與坦誠交流,是鼓勵公眾參與環保的第一步。一些熱心環保的社會人士,包括質疑者,并不滿足只走一步,這就得搭建平臺,引導公眾深度參與。目前,嘉興有1800多位環保志愿者,其中有些參加了市民環保檢查團,有些參加了專家環保服務團,有些是環保局聘請的公眾評審員。

市民組成的檢查團,可以隨時到污染現場或企業,詢問環保審批、驗收、整治等情況,沒有哪個部門會設卡阻攔,也沒有哪個企業敢掉以輕心。今年3月底,網友反映秀洲區王江涇鎮丁家橋一帶河道污染嚴重,市民檢查團到那里實地查看,發現河道已經煥然一新。原來,當地水利、環保等部門注意到這一網絡輿情,采取了整治措施。各部門及王江涇鎮的負責人還特地到場,向檢查團介紹情況。檢查團也不客氣,又提了一些整改意見。領頭人萬加華不放心,5月份又去了一次,發現當地確實作了大的整改。

讓人佩服的是,市民檢查團還有否決權。去年4月,一個計劃投資100億元的橡膠項目打算落戶桐鄉市,市民檢查團和專家服務團詳細了解情況,寫了一封報告,認為當地環境容量有限,項目選址的地域窄小,不適宜引進這種污染風險大的項目。報告引起嘉興市政府領導的重視,有關部門研究后否決了這個項目。

公眾評審,就是環保部門公開招募公眾評審員,在討論如何處罰違法違規企業時,請公眾評審團發表意見,也請被處罰者向公眾評審團陳述、申辯。這么做,是為了避免環保行政處罰中出現同案不同罰、人情罰、態度罰等現象,消除當事人的誤解,還執法者清白,給群眾一個明白。

南湖區一家印染廠設暗管偷排廢水,屢查屢犯,環保局初審提出罰2萬元,公眾評審團建議罰5萬元,環保局采納了這一建議。參加這一評審的市民陸培良解釋: “我們認為這個業主的環保意識很差,偷排性質惡劣,違法成本太低。1噸污水的處理費是15元,按污水排放量,它1個月就得花5萬元的處理費。國家規定最高可罰5萬元,罰它5萬元是應該的。”

2008年以來,南湖區在357件環保行政處罰案件中引入了公眾評審。“我們所有的處罰案件達到零錯案、零訴訟和零上訪,案件自動履行率(不用催促或請法院強制執行,企業按期繳納罰款)達99.35%。”區環保局法規宣教科的沈蓓莉自豪地說。今年,市環保局在市級層面的行政處罰中,也采用了公眾評審的辦法。9月份首次評審案件的處罰決定,公眾評審員和被罰企業均無異議。

為企業解難
督促并幫助企業履行環保責任,保障其發展權
嘉興市轄7個縣(市、區),工業企業眾多。僅嘉善一個縣,環保部門監管的企業就有4000多家。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,誰愿意看到企業停產或倒閉?群眾質疑企業環保不過關,也不是想讓它們關門,無非是希望企業達標排放,切實履行環保責任。

發展是硬道理,“既要金山銀山,也要碧水藍天”是嘉興人的共識。企業有污染問題,一方面要依法查處,監督其整改,另一方面要幫助他們破解環保難題,使其健康發展,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,這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。這時候,專家服務團就有了用武之地。專家服務團的專家多來自環保系統之外,有技術專家,也有法律、政策、管理方面的專家,他們為企業服務是免費的。

專家服務團與市民檢查團經常聯合行動。專家服務團的核心成員、嘉興學院副教授翟志才說,“兩團”到企業檢查時發現問題,肯定要求業主抓緊治理,有的業主聲稱“我們沒有什么技術,很難治理啊”,專家們就一次次上門,幫企業設計整改方案,選擇治污技術,調試設備。“我們態度誠懇,能幫他們排憂解難,企業就沒什么可說的了。”

參與項目環評、驗收和上門服務多了,專家們了解到企業的許多實際情況,給企業提出的建議也更有針對性。有些污染事故并非企業故意,是由工人違反操作規程造成的,專家就建議企業加強安全生產和清潔生產的培訓。

有些企業自認為稅收貢獻大,以經濟建設的功臣自居,對環保部門依法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,并且以“資本的傲慢”對待周邊群眾,結果因為污水或廢氣泄漏而引發群體事件,專家就給企業講經驗,講教訓,幫助企業主端正認識。

“公眾有權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,但采取過激行為不利於解決問題。”專家服務團成員、嘉興學院副教授朱海倫告訴記者,他對企業老板講的最多的是要重視與周邊社區溝通,對社區居民講的最多的是要懂法,遇到污染時進行合法、有序的抗爭。面對企業,環保部門不是一味“唱黑臉”,該“唱紅臉”時也是誠心誠意。嘉善縣許多企業準備上市,環保核查時環保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